前不久,一知名健身機構門店關張疑似“跑路”,引起會員恐慌。在公安部門的介入下,該機構相關負責人出面回應,承諾會努力保障好員工和會員的合法權益,風波才逐漸平息。
近幾年,受疫情影響,健身機構的日子的確難熬。疫消云散后,不少健身機構看好未來,準備大干一場。但如果健身房運營的底層邏輯不變,“跑路”的風險隱患并不會隨疫情消散。
事實上,疫情并不是導致健身房“跑路”的根本原因。疫情前,健身機構“跑路”的消息早已屢見不鮮,健身房會員預付卡無法兌現也一直是體育消費的最大痛點。問題就在于健身房運營的底層邏輯,在惡性競爭下扭曲變形,不可持續。目前,經營性健身房普遍采用預付費的會員制,健身房通過預售活動獲取大量現金流,然后不斷擴張布點,增加會員,又獲得現金流??此普蜓h的經營邏輯鏈條,其實異常脆弱。
無論什么經營項目,其定價一定遵循成本+利潤的最基本原則。定價的收益不能覆蓋成本,只能是暫時性的、階段性的市場初期的拓展邏輯。資本無法獲取回報的市場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。定價不變的情況下,要獲取利潤,只能靠市場擴大后成本攤薄。這才是正常的市場邏輯。綜觀健身房,雖然會員預付卡動輒上萬元,少則數千元,但平均下來的單次價格異常之低,基本很難覆蓋成本。不少健身房老板自己也說,“賺的就是不來的錢”。單憑會員價,難以抵銷成本,更不要說擴張經營,但要獲取更多現金流,又不得不繼續增設布點、招攬會員。這種悖論式的底層邏輯,核心是一次付出數量多、但單價極低。消費者永遠歡迎低價,不搞預付卡、不拉低單價、只想做好一家門店的健身房,往往會被淘汰。這讓不少健身房經營者不得不選擇寅吃卯糧、透支未來的經營模式。
春暖花開,體育消費復蘇之際,要讓健身產業健康發展,需要引導修改被扭曲的健身行業經營邏輯。這和公路貨運行業治理超載的思維模式類似——貨運經營者因為惡性競爭,運價極低,不超載無法維持正常運營,因此,治理超載在嚴查嚴打的同時,也從根源入手,引導運營方合理定價,避免惡性競爭。同樣,要引導健身產業健康發展,一方面,要對預付卡的資金監管真正落到實處,涉及政府部門交叉管理的,各部門之間的管理協調要到位,避免出現真空;另一方面,要引導行業協會、商會完善健身行業內部的自我管理,可以借鑒旅游行業,每年或每季度發布一份指導價格,讓消費者了解行業正常定價應該是什么,提醒消費者警惕異常低價。
健身產業經營者摩拳擦掌,準備大干一場之際,主管部門既要當好“店小二”做好服務,更應強化頂層設計,修正行業邏輯,為只瞄準預付資金、瘋狂擴張的健身行業“野蠻人”設限,讓真心實意投身健身行業的經營者,能夠獲得理想的回報。 大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