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求
梁典成,何許人也?很多人會感到陌生。如果提起“三和四美”醬菜,在揚州則幾乎家喻戶曉。
梁典成,便是揚州非遺產品“三和四美”醬菜的創始人之一。是近代揚州著名實業家。之所以想寫一寫梁典成,是因為近日一位友人持來一冊“梁典成先生藏畫展展品初選名單”,詢問梁典成其人其事,揭開了作為商人的梁典成的另一身份——民國書畫收藏家。
梁典成祖籍山東蓬萊,其族何時遷入揚州不詳。梁典成的父親梁墨生初為畫家。據張宴公《揚州畫苑續錄》記載:
“梁墨生,幼年學畫受教李石湖,后來舍畫以謀生,從事照相行業多年。六秩以后,目見當代后生,對書畫詩文有所建樹,于是又棄業作畫,但因年老神衰,進益甚微,時過境遷,則勤苦難成?!?/p>
梁墨生是民國名畫師李石湖的弟子,后因生計舍畫創業,開設了揚州映月軒照相館。
照相術是西風東漸以后的新興行業之一。清朝末年,梁氏所創設的映月軒實為揚州照相業的先驅之一。后來,梁典成子承父業,成為映月軒的經理。
映月軒開設在老城區多子街上。館內房屋軒敞,有亭臺樓閣,布置雅潔,并備有各種布景和道具,以供拍照時作背景之用。這種新奇“玩意兒”,當時大吸眼球。因此,映月軒生意興隆。
為了與同業競爭,梁典成還第一次引進“搖頭轉鏡”的技術,這是20世紀20年代國外最先進的照相機,從而開辟了照相業拍攝“集體照”的新領域。
1927年,梁典成與陳鎮巖(梁典成結義兄弟)、梁貢周(梁典成胞兄),三人各出資5000元合股開設揚州三和醬菜公司。以“三和”為品名,包含三人同心協力得“人和”之意。梁典成富有事業心和開拓精神,把“三和”辦得興旺發達,所生產的“三和”醬菜更以鮮甜脆嫩,蜚聲中外。
梁典成雖以經商為本、生財有道,卻頗有“風雅”的一面。如前所述,他父親梁墨生本是一名畫家,后來將產業交與兒子,60歲后又“棄業從畫”。梁典成的“風雅”或受其父親影響。
梁典成的“風雅”之趣主要表現在收藏書畫、養花、養金魚等方面。
1958年秋,揚州文化部門在萃園舉辦過一次“梁典成先生收藏書畫展”,展出書畫約200幅,名家作品如明代的唐寅、文征明、戴本孝,清代的劉墉、包世臣、鄭板橋,以至近代之徐悲鴻、齊白石等諸多名家。至于近代揚州書畫名手如王小梅、陳若木、李石湖、陳康侯等的作品,就更多了。據識者稱,戴本孝之山水十二幅,實為不可多見之精品。
前述朋友所持來“梁典成先生藏畫展展品初選名單”應為這次展覽所粗列的名單。據傳梁典成的全部書畫收藏當在千幅以上,這在個人收藏家里殊不多見,也足可證明梁典成的財力之強。
但梁典成畢竟是個商人,雖收藏宏富,難免鑒賞不精。揚州著名文史學者朱江先生曾撰有一篇網文,曰《收藏家的個性》,文中提到梁典成:“生前憑藉財力,多有書畫收藏,但自己無眼力,多靠親家劉掌眼……每多贗品?!背蔀橐粍t趣談。
據1987年揚州民建、工商聯編輯油印的一份工商史料介紹,梁典成生于公元1893年,卒于1961年,終年69歲。
或有人關心,梁典成生前收藏的字畫后來下落如何?
無獨有偶,朋友收藏的故紙堆中,夾有幾份1967年揚州市文保會發給梁典成外地子女的函件。通告其子女:
其父死后,曾遺留部分書畫,幾年前已由梁氏家屬將其中較好的挑選出售,剩余部分寄存在博物館暫為保管,云云。
也就是說,在那個特殊年代,梁典成收藏的字畫除此前已經售出者,其他均作充公處理了。
朱江先生所撰文中提到梁典成收藏的字畫贗品,亦系“因查抄才敗露”。朱先生早年曾在揚州文保會供職,兩相印證,應無虛指。
順便說一句,梁典成的另一位兒女親家為揚州近代著名篆刻家曾子青(1887-1970)。為了寫這篇文稿,我采訪到梁、曾兩家的后人。據云,后來,梁典成收藏的字畫部分得到了發還。凡其后人,均分到了幾件藏品,以作紀念。但這些都已是前塵往事、過眼煙云了。
作者簡介:
媒體從業人員,喜讀書,不求甚解;好賞鑒,全無慧眼。偶涉文字,亦泛泛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