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揚州網 > 

    【大家說】曾學文:湖北人在揚州

    2023年02月 10日 08:23 | 來源: 揚州晚報-揚州網 | 揚州網官方微博

    曾學文

   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,與下游的揚州憑借黃金水道長江相聯通,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千古麗句“煙花三月下揚州”,將武漢、湖北與揚州緊緊聯系在一起。

    唐代詩人孟浩然,湖北襄陽人,性喜漫游。開元十六年三月,于東游揚州途中,在武昌遇見李白,二人交誼深厚,李白曾贈句“我愛孟夫子,風流天下聞”。摯友相別于黃鶴樓,李白作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相贈,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”,悵別之情,盡在言外。孟浩然落第后南游吳越時,懷念揚州舊友,曾寫下《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》一詩,謂“建德非吾土,維揚憶舊游。還將兩行淚,遙寄海西頭”,情景交融,韻味悠長。

    唐代茶學家陸羽,天門人。精于茶道,撰《茶經》三卷,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,被譽為茶圣。代宗時,陸羽居住在揚州大明寺,某日,湖州刺史李季卿經過,聞其名,特請其鑒別揚子江心之南泠水,陸羽能準確判斷出軍士取來的水中有部分是添加的江邊之水,被贊為神奇?!恫杞洝分衅吩u天下宜茶佳水為二十,揚州大明寺水名列第十二。

    晚唐詩人皮日休,襄陽人。咸通七年、九年,曾兩度前往揚州,拜謁淮南節度使令狐綯,“以詞獲幸”,受到令狐綯的賞識。所作《汴河懷古》二首,為詠史詩的佳作,其第二首云:“盡道隋亡為此河,至今千里賴通波。若無水殿龍舟事,共禹論功不較多?!睂λ鍩坶_鑿大運河作了客觀評價,有見地,亦有膽量。其《汴河銘》說:“隋之疏淇、汴,鑿太行,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,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。今自九河外,復有淇、汴,北通涿郡之漁商,南運江都之轉輸,其為利也博哉?!笨梢娝麑Υ筮\河感情之深厚、理解之深刻。

    米芾,字元章,襄陽人,北宋文學家、書法家,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哲宗元祐中,米芾曾居揚州,晚年定居鎮江,曾來儀征見賀鑄、蘇軾。黃庭堅《書贈俞清老》記曰:“米黼元章在揚州,游戲翰墨,聲名籍甚。其冠帶衣襦,多不用世法,起居語默,略以意行,人往往謂之狂生?!鼻宕⒕訐P州的書法家包世臣在《小倦游閣記》中稱,米芾曾居維揚倦游閣,包氏故自署其所居為“小倦游閣”。

    宋末抗元名將李庭芝,隨州人。寶祐中,主管兩淮制置司事,兼知揚州,修繕城垣,增筑平山堂城,招募汴南流民兩萬人,號“武銳軍”。宋末,授兩淮制置使,獨立支撐危局,苦守孤城揚州。時已奉表稱降的宋廷有諭旨令其歸附元丞相伯顏,李庭芝在城上答復道:“奉詔守城,未聞有詔諭降也?!笔牟煌督?。后隨姜才一起轉戰泰州,不幸被執殉難。后揚州建有雙忠祠,紀念李庭芝和姜才兩位抗元英雄。

    袁宏道,公安人,為明代反對復古運動主將,與兄宗道、弟中道并有才名,史稱公安三袁。萬歷二十五年六月,袁宏道攜家眷寓居儀征,至次年二月方離去,其間曾到揚州,游歷平山堂,登迷樓懷古,在此期間創作的詩,后編為《廣陵集》。離開真州前不久,仍作有《廣陵別景升小修》一詩。袁中道也曾來儀征,寫有《過真州記》。

    蘄州人袁世振,是晚明鹽法改革的關鍵人物。時兩淮鹽法積弊甚多,鹽引積滯,鹽價暴漲,至萬歷四十四年,兩淮鹽稅已停征兩年多。袁世振受命出任鹽法道,整頓鹽法,實施綱鹽法,將各商所領鹽引,編成綱冊,官方放寬對食鹽的管控,有實力的鹽商獲得食鹽的收買運銷權,市場活躍,鹽稅收入大增。崇禎時,被任為揚州海防副使,未到任而卒。

    明末清初詩人杜濬,黃岡人,寓居南京。入清不仕,順治中常往來南京、揚州間,與文友游宴,賦詩甚多??滴踉?,王士禛主持紅橋修禊,杜濬姍姍來遲,王戲贈詩云:“杜陵老叟窮可憐,猶能斗酒詩百篇。今朝何處爐頭醉,知有人家送酒錢?!蓖踬x《浣溪沙》詞,杜亦和《浣溪沙》(紅橋懷古,和阮亭韻)一闋??滴蹙拍昕蛽P州時,曾作《揚州春》《揚州雪》《揚州草》《揚州炭》諸作,記錄百姓苦難。晚年困頓,客死揚州。

    明清易代之際,揚州北湖地區隱居著一批奇士雋才,徐石麒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。石麒原籍湖北,流寓揚州,晚歲隱居北湖,讀書著述以終。清順治二年,曾于揚州兵燹后冒死入城,檢收所著書稿,自負以歸北湖。王士禛官揚州,招致名士,獨不往見。工詩詞,精戲曲,善畫花卉。著述甚富,惜多不存。

    洪汝奎,漢陽人,咸豐中曾參曾國藩軍事。同治八年,受曾氏委派,任金陵書局提調。光緒六年,調補兩淮鹽運使,在任期間,裁減冗費,設立義倉,疏浚城河,頗多政績。痛心于太平天國之亂造成書籍散亡,尤其重視搜書刻書,經管淮南書局,指導刊刻經史,廣為流傳,其秘籍精本,往往親自校訂。

    晚清民國時期,高僧來果經營高旻寺,貢獻甚巨。他是黃岡人,出家后,于鎮江金山寺受戒,曾數次入揚州名剎高旻寺潛修。1919年再回高旻寺,接任住持,為臨濟正宗法脈。居寺三十余年,整頓寺院,重建天中塔,修訂規約,嚴行戒律,皈依弟子數以萬計,高旻寺宗風大振,為人稱道。1953年示寂,安奉于寺中,以踐其“生為高旻人,死為高旻鬼”的誓言。

    作者簡介:

    湘人,居揚,出版工作者。


    責任編輯:煜婕

    揚州網新聞熱線:0514-87863284 揚州網廣告熱線:0514-82931211

    相關閱讀:

    聲明:凡本網注明來源為“揚州網”或“揚州日報”、“揚州晚報”各類新聞﹑信息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,均為揚州報業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。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以便寄奉稿酬。

    chengrenmianfei